发布时间:2017-12-18阅读:694来源:远播教育
为了教育孩子,我们绞尽脑汁做得更多,可为什么到最后他们却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?
当“空心病”成为社会焦点,不由让我们反省:我们的教育究竟哪里出了错?又该如何改正?
过度参与
我们花大量精力去参与到孩子的人生、教育以及养育过程。
用督促、哄骗、暗示帮忙、唠叨、甚至讨价还价等各种方式期望他们做到完美。
清单式童年
在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失去了自由、休息、基本的生存能力。
除了成绩,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价值,也看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。
枯萎的孩子
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心理脆弱,精疲力竭。
在高分的焦虑和沮丧中慢慢枯萎,不知道这样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。
错误的信念
这件事的后果,不止让孩子认为他们的价值来自于成绩和分数,更是在他们正在成长的意识里传递了一个信号——“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”
自我效能的建立
我们的过度帮助,过度保护和过度关怀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。
孩子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、规划、决定、行动、期望、应对、试验、犯错、梦想以及体验。
成功的定义
当我们把成绩、分数、荣誉和奖励看做孩子童年的奋斗目标;
当我们代孩子去追求进入理想中的大学,找到理想的工作,这种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狭隘。
关注的重点
我们应该少一点痴迷于成绩和分数多关注孩子的习惯、心态、技能、身心健康。
将重点放在打造一个能帮助他们为成功奠基的童年上。
幸福来自于爱
我们要教孩子,如何去爱别人、如何去爱自己、同时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。他们需要知道,他们本身对我们很重要,而不是他们的学习成绩。
让孩子做自己
孩子不是盆栽,而是未知品种的野花。
我们的工作不是把他们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,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。